在求职过程中“脚踩两条船”实际上是非常普遍的现象,毕竟面对机会如果没有100%的把握,也很难有勇气只撞南墙。
如果说选择double track是因为都想尝试或增加机会,那么不想选择double track的人又是怎么想的呢?
“有信心,有执念,不想浪费时间”。
上面这句话,来自于VOYAGE一位刚刚收获“咨询+互联网”双offer的学员Emily。在最初听到导师的“double track”建议之后,她给出了如上答案。
的确,对于拥有学霸惯性的Emily来说,拿offer这件事,和刷题练习取得英硕distinction的成绩一样,它们都需要专注、重复以及积累。从不考虑double track的她连升学都不曾给自己留后路,但直到她发现完成「double track」其实并不需要「工作量×2」。
那么,Emily究竟是如何完成"double track , double offer"的呢?一起来看吧👇
拒绝double track
是学霸惯性,也是误解
无论是在浙大的本科生活还是远赴英国华威读完硕士,文科生Emily都始终走在政治学这条轨道上,但自从在大一社团招新时接触到了学校的管理咨询协会(Management Consulting Association),咨询行业的挑战性便打破以往她对商科的认知,闯入了她的视线。不过,她从未想过转专业,毕竟轻车熟路的政治学科,能为她省下更多时间去探索有关咨询的那些新鲜感。
社团的创建者多数都是就职于顶级咨询的校友,天然资源给了Emily这个行业小白很多浓厚直接的感受氛围,在同校前辈亲身经历的引导下,她始终保持着学霸的敏感和”刷题的惯性“,不错过任何Mock机会的她,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行业认知。
大二暑假拿到Tier 2某咨询公司PTA机会的她,甚至已经产生了offer在手的成就感,并把实习公司作为了求职赛道上的one pick。和她认识的那些前辈不同,她没计划过在就职咨询后跳槽互联网、快消甚至其他科创公司,对这条“脱离咨询”的求职路径,她完全不在乎。
除了咨询公司之外她不认为能在其他行业专注的做咨询这件事。和她面对考试死磕刷题的习惯一样,求职她也只想死磕咨询。就连在受到“summer intern没能直通return offer”和“硕士申请错失心仪公司的首批秋招”的双重打击下,她仍然觉得投递咨询之外的其他公司,是她不愿意选择的下下策。
接受double track
打碎框架,解除误解
对本来信心满满的Emily来说,只有「准备」这件事她觉得尽在掌握,但还是不得不面对挂零的结果。眼看缩招势头不减,总是处于等待困境的她开始迷茫...
直到疫情回国后,她在VOYAGE试炼场中听到Coco导师提到double track时,说过的一句话:“对做咨询来说换赛道从不代表换行业,咨询公司之外的任何行业里,都不乏咨询顾问的位置”。
做好期望管理的Emily找到了VOYAGE,并一再强调了不希望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准备工作量的事。在求职顾问帮她分析了优劣势之后,VOYAGE推荐了Coco导师的Business Sense课程。听到「Business Sense」,Emily突然想到一次面试时,面试官说他的答案缺少一点Business Sense,当时她还认为那只是冠冕堂皇的表达拒绝罢了,没想到问题真的出现在这。
Coco老师将Business Sense解构为了三个递进的层次,分别是基础的商业知识(案例积累),宏观的商业模式(思维模式),深层的商业洞察(行业经验)。这不仅让Emily迅速领会到了课程安排,也大致摸到了问题所在。
融汇贯通
其实Emily的案例积累远比大部分学员都要扎实,这都要归功于她在本科及研究生期间坚持不断的学习和收集。后期练习到一定量之后,她甚至按照问题涉及的行业,分类总结的一套又一套的模板。做法没错,但会失灵。
为什么说会失灵呢?只有框架显然是行不通的,任何框架的运用不应该脱离行业本身。熟悉各种分析框架当然是必要的,但我们还应该花些时间去熟悉每个行业,了解一些行业的基本的insights。毕竟,医药行业的Market Entry和金融行业的Market Entry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问题。
所以,在一道市场进入案例的最后,不妨告诉客户,其实他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入这个市场。比如,可以考虑兼并目前已经在这个市场中的一个公司,或者和某家公司成立和合资公司。这样的分析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个案去定制,也许在一个半小时的环节中不能面面俱到,但一定不能直接忽略。
转变身份
在逐渐解除思考问题时的框架限制之后,Coco老师开始对Emily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,转变回答问题的身份。其实很多非商科背景出身的同学,都会因为缺乏行业构架了解的系统性,无法在回答问题时,完成潜意识上的身份转变。
解决案例的答案更像是来自「应聘者」而非「Consultant」。因此这导致了答案的逻辑完整流畅,但就是扎不到面试官想要的点上。
为了让Emily更像一个Consultant,Coco老师结合当时的时事精选了7份来自顶尖咨询的行业研报,让她在阅读和复述时逐渐更贴近研报中的专业表达。同时,Coco老师会在课程中以客户的角度向她提问,随时保持她“面对客户”设身处地的思考角度。
“这个项目进入市场的动机是什么?”
“这个项目满足了什么样的需求?”
“这个项目是如何将这一需求变现的?”
……
到了课程后段,这几个问题已经从导师提出转变成了Emily的自先发问。课程结束不久VOYAGE就收到了好消息的前兆——Emily在结束某Tier 2咨询公司的Par面后,兴奋的告诉导师,面试官打趣她更像个有工作经验的老同事。
因此,真正的咨询项目中,永远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。但转换身份也一定要把自己设身处地,只有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当中、因时制宜、不脱离行业本质地提出方案,才算是把自己放在了咨询行业的本质环境里。如果只是简单的转换身份,不做行业积累、跳过融会贯通,这只会过分拔高对方的期待,被贴上虚有其表的标签罢了。
另外,直到拿到某头部互联网战略咨询的offer,Emily才意外的意识到,整个过程她并没有花更多准备时间,反倒简化了很多从前的“刷题式”备战的繁复。只做好了提升Business Sense一件事,Emily就完成了offer双收的double track秋招逆袭。
Emily同学优质的逆袭案例,完美展示了丢框架并不会丢offer,双offer也并不需要花费双倍的时间。这对于很多准备充分但感觉无处施展的同学来说,想必一定能找到共鸣。
尽管咨询秋招已经大面积结束,但互联网的扩招,是你double track的好机会,还不赶上这趟末班车吗!VOYAGE已经为你准备好了互联网秋招真题,快来领取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