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咨询的秋招已经进入了最关键的时期,不少公司已经关闭了网申,可以预见,一大波面试正在赶来的路上。
其实,在咨询这个赛道的求职,永远是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。尤其是国际顶尖咨询公司,在每年很有限的offer数量背后,是大量的炮灰。
要想不做炮灰,首先要了解“炮灰是如何诞生的”。毕竟成功的案例千篇一律,但失败的经历却各有不同。关于这些失败的经历,资深的面试官最有发言权。
VOYAGE的首席导师Michael从Oliver Wyman纽约办公室调动到上海办公室后,就一直在参与公司每年的暑期实习和全职员工的招聘,面试过的候选人不下100个。除了极少数见证过的成功,恐怕绝大部分都“半路倒下”。
这些“半路倒下”的候选人,都是因为什么原因倒下的呢?他和其他的面试官,又是因为什么原因,为这些候选人投下了“否决票”?
来看看VOYAGE日报对Michael的访谈...
VOYAGE:在咨询的这几年工作中,你面过至少120名候选人,其中差不多有100人最后都沦为炮灰。在你看来,最可惜的一种“死法”是什么?
Michael:先来说一种最直观的“死法”吧,其实就是“着装”。我可以不夸张的说,在100个炮灰里,至少有10个人是因为着装相关的问题被挂掉。
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,我自己现在马上就能回想起来的失败候选人,或者是每次面试结束后的“小黑会”上大家吐槽的候选人,首当其冲的都是一些穿着、仪表过于瞩目的人。
正常情况下,穿得比公司要求的稍微正式一点点是好的,但是overdressed 比underdressed更可怕。
想想看,假如你是面试官,突然从会议室外走进来一位穿着全套燕尾服的候选人,或者人未到香水味先到,估计你也会对这些同学留下超级深刻的印象。
每次面试,大概都会有5%-10%的同学会因为着装等问题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,但这也代表着这些同学的面试之路到此结束。
小结 “死法”一
着装不当被群嘲
炮灰人数 10/100
Michael:每年我们都会遇到这样几位同学,也是会让我印象深刻,但很可惜,并不是正面的印象。
在每年的校招项目中,我们面对的都是20出头的年轻人,真正合格的候选人会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稳重。
但总有一些同学,着装上没有什么问题,面试的表现也都不错,该说的点也都有说到,但总让人觉得不太对。我们总结的时候就会给出这样一个评价:这样的同学不够mature。
我给你举几个例子,比如说回答问题的时候手脚不知道往哪里放,要不就是太嗨了有点手舞足蹈,在凳子上坐着但总感觉ta做不稳,想东西的时候喜欢晃来晃去,presentation的时候眼睛瞟来瞟去不知道该看哪…
其实真的都是小细节,但咨询顾问总体来说是一个“对外”的职业,所以外在的表现很重要,我们不可能选一个带不出去、镇不住场、学生气太重的人加入我们的团队,毕竟咨询顾问的日常就是要外出见客户。
小结 “死法”二
举手投足不稳重
炮灰人数 10/100
VOYAGE:大家都知道咨询的面试中,案例面试是重中之重,你们会因为行为面试把一个人挂掉吗?
Michael:你说的没错,大部分人被挂掉都是因为案例面试,但不能说行为面试不重要。这么说吧,行为面试不足以让你拿到offer,但却有可能让你失去offer...也就是说,很多人案例面试不错,但行为面试的表现却让我们打了叉。
我觉得这里有一个问题。很多同学在做case的时候知道要用框架,知道要结构化;但开始回答一些行为面试问题的时候就进入了freestyle的状态。
其实很多时候,我们冷不丁地抛出一个问题,也是希望你能有条有理地阐述,但明显到了这个时候,很多同学开始“东一榔头一棒子”回答问题。显然,这些同学并没有把结构化思维这件事情植入到自己的日常之中。
清晰的结构化思维其实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,我觉得这是很多人忽略的一点。
小结 “死法”三
东一榔头西一棒
炮灰人数 15/100
Michael:行为面试我见过最普遍的问题其实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——“人云亦云”。每年的面试中,都有很多同学属于这一类,最大的特点就是——没有特点。
这类同学往往未必是当场“挂掉”的。每次面试之后,所有面试官都会坐在一起盘一盘今天的面试者的水平,从中选出最优秀的几个去给合伙人面试。这些没有让面试官留下印象的同学,往往不会被大家提起,也就基本失去了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机会。
这一类同学的特点还挺明显的,回答都是“标准答案”。能看得出来他们对于咨询行业略知一二,也看出来是了一定的准备,但唯独就是没有自己的特点。
比如,最常见的一个问题,就是“Why consulting?”有一些同学的答案,基本上说来说去只有“learning curve”、“curiosity”那几套。虽然这些点没错,但我还是希望能听到各位自己独特的故事。
小结 “死法”四
人云亦云无特色
炮灰人数 15/100
VOYAGE: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,更多的人恐怕还是在案例面试中出问题。在你看来,你见到过最常见的问题是哪些?
Michael: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,能通过简历筛选、笔试和pretalk进入面试或者1V1面试环节的候选人,肯定不会是对于咨询行业一无所知的,也肯定不会是毫无准备的。不过,也确实有一些候选人,商业分析的一些基础常识比较薄弱。
每年都会有大概20%的同学仅仅知道一些基础的框架,什么4P、5C、金字塔原则、80/20都如数家珍。但一旦涉及到具体的行业,需要长期积累的商业知识以及行业的insight不足就会慢慢暴露。
还有的同学可能会给出一些过于离谱的数据,让我觉得这样的候选人缺乏基本的常识。比如,不知道上海的城市人口,不知道一家星巴克的营业额是百万级还是千万级...
我觉得大家对于一些东西还是要有一点基本的概念,比如一家大型服装店的营业额应该大致是多少?一家小型咖啡店的营业额大致是多少?一个上市公司的营业额应该不少于多少?这些问题不仅能看出候选人对于一些常识性问题的积累,也能看出候选人是不是真的对商业感兴趣。
小结 “死法”五
商业常识漏洞多
炮灰人数 20/100
Michael:相对应的另一个问题,就是很多人会过度滥用框架。
我知道对于每一个想要进入咨询行业的同学来说,准备case是重中之重,而框架是case的基础。但问题是,如果你只是抱着案例书去死记硬背不同框架,既没有灵活运用的能力,也没有自己创造框架的能力…那么总有一些问题,会让你卡壳。
有时候都不用追问,只用听这个同学说上几句就能知道他是不是一个“框架狂魔”。比如说开口第一句话就是:“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用波特五力来分析…”,那么我可以说,这样的候选人基本上“凶多吉少”——往往几个follow-up question就会打回原形。
任何分析都不能在“真空”中进行!明明是一个化妆品的案例,但整个分析过程中都没有提到化妆品行业或者产品特征,反而一个劲儿堆砌概念和框架,这样是很难拿到offer的。毕竟,咨询面试,不是高考,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化的答案。